中康綠城百合花園小區9、14、15、16號這4棟樓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,為打消業主顧慮將對地上部分拆除重建,并對所有業主作出1000元/㎡的補償,交房日期仍按購房合同約定執行。對此,業主們看法不一:有人接受有人反對,還有業主擔心重建會不會出現質量問題。
開發商表態了>>
4棟問題樓拆除重建所有業主按1000元/㎡補償
8月2日20:20左右,在“中康綠城百合花園”微信公眾號中,開發商再次發布“致業主的一封信”。信中表示,自7月初施工單位停工后,已聯系3家權威檢測機構對小區具備檢測條件的樓座進行鑒定(6、7、10號樓處于主體施工階段,不具備檢測條件;4、5號樓已通過區住建委質安站主體驗收)。經過檢測,除9、14、15、16號樓部分樓層外,其他樓座的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。
開發商在信中表示,4棟樓原本可修補,但為了挽回聲譽,還是作出了4條承諾:一是對于9、14、15、16號樓這4棟“問題”樓座,將對地上部分拆除重建;二是對小區所有已購房業主,按購房合同約定的商品房地上建筑面積1000元/㎡予以補償。業主在與該公司簽訂補充協議及承諾函后的7個工作日內,該公司向業主支付賠償款的50%,剩余50%在房屋交付后的7個工作日內支付;三是交房時間仍按照原購房合同約定(2020年10月31日)執行,如延期交房,承諾按照購房合同約定承擔相應責任;四是成立業主監督小組,監督項目建設過程,并接受政府質監部門監管。
文中還提到,同意上述處理意見的業主,在8月5日前攜帶相關材料辦理相關手續,并簽訂補充協議;如不同意上述處理意見,業主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。
各方觀點不一>>
4棟“重建”樓的業主多稱能接受
8月3日下午,在15號樓購房的劉女士介紹,2日20:40,銷售顧問張女士給她發來了“致業主的一封信”,并通知她在8月3日至8月5日攜帶相關材料到售樓處辦理手續。
“我一大早就去了,結果人家守著不讓進。”劉女士說,根據售樓處現場工作人員的要求,需要簽訂購房合同的業主本人帶著身份證、購房合同等證明才能進入,“購房合同上寫的是我老公的名字,連我也不能進。臨時通知,而且就3天的時間,我老公上著班也趕不回來啊。”劉女士說,當日上午,她與其他業主曾在門口商議,“我們臨時商量了一下開發商給的條款,基本上都能接受,主要的就是時間問題,這也太緊了。”除此之外,還有業主對賠償金分批給付提出質疑,“拆了重建,能滿足安全我肯定滿意。可是既然決定賠款了,為啥不一次賠付,還要壓一半的錢給開發商用兩年。”
“根據上午我們這幾棟樓業主商量的情況來看,大多數都能接受方案,只是對賠償的具體細節還有分歧。有部分人認為,出了‘膠帶房’這個事兒,房子以后可能貶值,就想退房或想讓開發商多給些補償。”14號樓一位業主說。
1、2、3號樓業主或成“維權”主力
對于開發商這封信的內容,1號樓的業主付先生則持反對意見,“現在主要是我們1、2、3號樓的業主不滿意。”付先生說,他們1號樓收到的檢測報告顯示質量合格,但檢測單位為山東建院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,“這本來就是施工方的監理單位,不屬于第三方機構,我們1號樓要求重新找第三方檢測,合格的話也能放心,不合格的話也要求推倒重建。”
付先生說,2、3號樓的質檢報告是由北京的一家檢測機構出具,“檢測時說好的都在場,其實沒讓我們業主去。2號樓還好些,可3號樓的檢測報告顯示不滿足設計強度,但滿足了安全居住要求。”據付先生出具的3號樓質檢報告顯示,3號樓部分檢測強度推定值為23.3、23.8、27.2,“住建委的人上回就說了,正常設計標準是30及以上,低于30的都是不合格。這讓我們咋放心住啊。”
“3號樓檢測的數值不符合要求,會不會影響安全?如果不影響,但花了同樣的錢,房子質量卻打了折,是不是應該相對多做補償?”付先生說,這是他與3號樓部分業主商議時大家共同的疑問,“這些問題我們也問不到開發商了,人家讓保安在門口守著,同意賠償方案的帶著購房合同簽字進,我們不同意的不讓進,直接走法律程序。”
還有業主對重建后的質量存在疑問
業主張先生說,去年10月樓盤開始,因其與章丘區實驗中學僅一路之隔,是標準的“學區房”,選房幾乎是在“哄搶”氛圍下進行的,“當時人太多了,價錢也從說好的八九千元提到了1萬多。”此次開發商決定補償,在張先生看來,是把當時多收的錢又退還給了業主。
部分業主對于此次重建的房屋質量問題也有所擔憂。“房子地上部分都拆除掉,現在都蓋完了,一點一點地拆得拆到啥時候?要是用爆破的話,又會不會影響其他房子的安全?”有業主質疑。還有業主質疑:“只拆地上部分不拆地基,新蓋的樓體與地基并非一體,這能結實嗎?”對于業主的種種質疑,3日下午,記者多次撥打開發商相關負責人的電話,但始終無人接聽。截至發稿前,也未收到任何回應。
【業內人士說法】
初次聽說在建房屋拆除重建論證后確定方案不會影響安全
據業主介紹,此次開發商作出的補償決定共涉及至少7棟樓及部分花園洋房的業主,“除去樓層、每單元戶數等因素,怎么也得有300多戶業主,可不是筆小數目。”
開發商承諾拆除4棟樓的說法,一位在蘇州從事建筑行業十余年的業內人士稱,這還是他初次聽說在建房屋因質量問題而拆除重建的。
對于業主的種種質疑與擔憂,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分析。他認為,拆除樓層均為18層以上,逐層拆除并不現實,也不安全,多會選擇爆破。“這得提交多部門申請、論證,還得跟公安部門申請炸藥等等,很麻煩。不過對周圍的樓應該不會造成影響。”他說,待地上部分拆除后,還會有相關專家進行論證,看地基部分是否達到重建標準,以及再次出具相關的重建設計方案,“方案都是論證后認為可行才出具,安全問題倒是不用擔心。”
“像3號樓的情況,蘇州拆除,混凝土的強度跟養護、天氣等都有關系,會存在一定的誤差,但如果有23.3還是差太多了,肯定是不符合設計要求的。檢測機構出具了局部加固意見,那還得等加固后再檢測看看是否合格。”他說。
另一位多年從事建筑造價的業內人士表示,拆除及重建對于開發商來說,是一筆龐大的開銷。“就光土建來說,蘇州拆除公司,每平方米至少也得2000塊錢,再除去拿地、建蓋、拆除再建蓋,這幾棟樓基本應該是不會掙錢了。”
蘇州拆除公司提醒大家,“膠帶樓”的拆除重建可能會對大家的生活造成影響,但是卻是勢在必行的,同時也是一定要進行的工程,為了大家的安全,希望大家能夠體諒,支持相關部門的工作。